1. 首页 > 综合百科

历史上蜀中百姓对刘备憎恨吗?

历史上蜀中百姓对刘备憎恨吗?

恨。

究其原因,无外乎贫苦一生的“刘备”终于暴露出了人性弱点;原因有很多,但说两个事例就可见一斑。这第一件事,就是“刘备”挥军攻取西川之时遇到了益州旧臣的顽强抵抗;虽说刘备“赤壁之战”后实力增强不少,但仍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因此进取西川势在必行,而且“刘备”的心态很着急。

求胜心切之下,刘备为鼓舞士气,颁下了这么一道法令“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话不多,内容却很恐怖,直白点说刘备这道军令的意思时“只要攻克成都,城中钱库、粮库随便抢,我允许的!”其实这样的军令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目的就是为了以钱财为诱惑,让参与战争的士兵更加卖命的攻城;但这样的命令大多数时候都紧跟着“反派”的恶劣行径,可“刘备”竟然也下达了相似的命令,不出意外的也成了西川百姓心目中的“反派”人物。

乱世争雄,攻城夺寨本无好坏之分,但是“刘备”这道命令带来的后果却是极为恐怖的。当然,这道命令的确鼓励士兵快速攻克了“成都”,但是数万军队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却是直奔钱粮府库;既然刘备之前有这样的承诺,如果能单纯的抢掠钱粮也还说得过去。可是,能真正严格遵守这道命令的人实在太少,即便府库再大,面对数万军士也不够分;那么没得到好处,或者好处少的士兵会怎么办?无疑开始抢掠当地百姓,既然是抢掠,百姓难免遭难,甚至伤亡数字还不在少数。

这样的军队在老百姓看来就是“贼军”,又何谈刘备所谓的“仁义”?这还只是“此令”的影响之一;数万大军将钱粮府库抢掠一空,很快引起了后续问题——没钱发粮饷。士兵不是抢了不少吗,为什么还发不出粮饷?道理再简单不过,一方面自古有“当兵吃粮”之说,发粮饷是“刘备”天经地义要做的事情,跟士兵自己“抢东西”是两回事。这第二方面,当兵征战疆场,直接面对生死,说不定哪天就倒在沙场之上,他们抢钱粮会怎么做?无异是吃喝玩乐,无度挥霍;这两点说到底,士兵抢归抢,“刘备”该发粮饷时还得照发不误。

可是,钱粮都被自己的士兵抢光了,此时又闹着让“发粮饷”,没钱怎么办?士兵开始躁动不安,最直接的方法还是抢掠西川百姓;而此时“刘备”却又不敢管,自己发不出粮饷还不让士兵抢,管的底气不足还不算什么,如果发生兵变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些都是当初刘备一句“府库百物,孤无预焉”造成的后果,直接受害人肯定是西川百姓;既然百姓屡屡受难,又怎么可能不骂“刘备”呢?

因为刘备一句话造成的影响还不止这些,严重的是瞬间导致了西川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当然,又赶上了蜀中大旱,此时川中物价飞涨。此时就有人给“刘备”出主意,说“铸值百钱”的大额铜钱,刘备居然答应了;在“经济危机”面前,其实货币的面值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物价会随着货币面值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刘备”发行的货币面值多大,在物价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最初时,发行大面额“货币”的确使川中更加危机;好在此时诸葛亮出台了“严刑峻法”。诸葛亮基本延续了残酷的“秦法”,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此举不仅很快安定了川中怨气,而且严惩“投机倒把”也基本解决了眼前的经济危机;但这并不是一点负面影响也没有,因为刑法太过严苛,以至于背后骂诸葛亮,连带刘备一起骂的声音不在少数,就连蜀中重要人物“法正”也质问诸葛亮“昔汉高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弥禁,以慰其望。”

公正的说,“法正”的观点不能算错误,但是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诸葛亮就很无奈的回答他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威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表面上看,诸葛亮说的主要针对蜀中贪官污吏,但更多是针对当时川中内部的严重问题;“法正”也是一代贤臣,又怎么可能听不出其中意思?因此“法正”最终默认了诸葛亮的“严刑峻法”。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严刑峻法”还是招致了不少蜀中百姓的抱怨,当然连带“刘备”也骂了。

本文由“幽冥彼岸”发布,不代表“写客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xieke.com/zonghe/7828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