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综合百科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黑斑蛙养殖小程序)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黑斑蛙养殖小程序)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 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冬眠,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黑斑蛙的养殖技术,快来学学吧! 黑斑蛙的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

该种被认为是很普遍和常见的,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其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朝鲜、韩国和日本虽然也有所减少,但下降的不是很明显。

黑斑蛙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黑斑蛙的生活习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

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 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进腹中。

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 黑斑蛙的繁殖方式 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繁殖时,一般雄性黑斑蛙在降雨前后和黄昏时开始鸣叫,引诱雌蛙抱对产卵。

雌蛙到来后,雄蛙爬到雌蛙的背上,并用前肢紧抱雌蛙的'腋下。经抱对刺激后,雌蛙开始排卵、雄蛙排精,精、卵在体外结合,雄蛙用后肢协助雌蛙将卵排开,完成体外受精。卵多产于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静水域中,偶尔也在缓流水中产卵。每1卵块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

蝌蚪约经2个多月完成变态。 黑斑蛙的形态特征 黑斑蛙成蛙体长一般为7-8厘米,体重为50-60克,最大个体重为100克左右。一般情况下,同龄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黑斑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

黑斑蛙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口阔,吻钝圆而略尖,近吻端有两个鼻孔,鼻孔长有鼻瓣,可随意开闭以控制气体进出。雄蛙有一对颈侧外声囊,鸣叫声音较大;雌蛙无声囊,但也会鸣叫,比雄蛙鸣叫的声音小。两眼位于头上方两侧,有上下眼睑,下眼险上方有一层半透明的瞬膜,眼圆而突出,眼间距较窄,眼后方有圆形鼓膜。 黑斑蛙躯干部分与头部直接相连,因没有颈部,头部无法自由转动。

躯干部分短而宽,内有内脏器官。躯干末端有一泄殖孔,兼具生殖与排泄的作用。成体黑斑蛙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背部中间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脊线,由吻端直达肛门,体背侧面上方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 黑斑蛙四肢由两前肢、两后肢组成。前肢短,指侧有窄的缘膜;后肢较长,趾间几乎为全蹼。

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垫,有利于在繁殖期间和雌蛙抱对。 蝌蚪体型肥大,体绿色且散有不规则的深色小斑纹;全长50毫米时,后肢5毫米,尾较细弱而尾鳍发达;尾末端尖圆而细窄;眼在头的背侧,眼间距较宽;口小,唇齿式为Ⅰ:1-1/Ⅱ:1-1,角质颌适中,下唇乳突一排,口角有副突。

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黑斑蛙(学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近年来,由于过度摄食,野生黑斑蛙的数量急剧下降。

因此,人工培育黑斑蛙是大势所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斑蛙的繁殖技术吧。 一,蛙池建造 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养殖池塘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蛙池。

最好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面积以200平方米起,且进排水方便、便于管理之处,采取生态立体养殖。长的水泥池或土壤池是最合适的。池塘表面必须配备遮阳板,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精卵孵化。

场地建设不同,孵化池也有所不同。 二,种蛙培育 优选最新培育的华中本地黑斑蛙新品种耐寒、耐热,适应性强,具有普通黑斑蛙无可比拟的优势为青蛙养殖基地规模化发展提供种苗保障。 三,蛙卵孵化 蛙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条件才能孵化出合格健康的蝌蚪。

黑斑蛙在孵化过程中的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之间,如果水温突然升高或下降到5℃以上,或受到强烈冲击会导致青蛙死亡。青蛙卵孵化两天后能轻微摇动,三至四天后变成蝌蚪,孵化小蝌蚪约五天。 四,蝌蚪饲养 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

饲料优质多样化。投饲料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每日投喂饲料2次,刚变态的幼蛙,视觉和嗅觉尚不完全适应陆栖生活,此时应投放1号料,最后完全过渡到饲料喂养。定点投饵,在池底向排水口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积1/4-1/5的陆地作为投饵处或设固定的饲料台,投饵量以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五、幼蛙饲养 幼蛙期的饲养直接关系到整个养蛙过程中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用新鲜饵料饲喂黑斑蛙幼蛙1~2天,然后逐日增加饵料比例,最后过渡到人工饵。蛙类育种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这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

除供应充足的饵料外,还需要增加动物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高蛋白、高繁殖率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饲养一个月后,成蛙体重达到100克,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在经过短期喂养后,即可能成为商品蛙上市。

黑斑蛙怎么养殖 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1.水质 黑斑蛙在蝌蚪时期,要求蛙池内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需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幼蛙、成蛙虽然是用肺来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量高,能更好的促进它们生长发育,适宜PH值在7-8左右,一般盐度不可超过2。 2、温度 黑斑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活动和摄食能力会慢慢减弱,当降至5℃以下时,就会开始进行冬眠期,当水温高于32℃以上时,活动能力会逐渐减弱,当温度高于35℃时,会造成黑斑蛙出现陆续死亡现象。

3、湿度 黑斑蛙的皮肤,不具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只能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但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既要有水质良好的池塘,还要有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环境。

4、光照 黑斑蛙喜爱昼伏夜出,惧怕阳光直射,但是能趋弱光,光照对蛙体生长、生殖、新陈代谢都有促进作用,如很长时间在黑暗处生活,会使黑斑蛙的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会造成停止排精和产卵。

本文由“血色素人”发布,不代表“写客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xieke.com/zonghe/2219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