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综合百科

容县有什么历史文化传统?

容县有什么历史文化传统?

容县历史悠久,自晋置县以来,已经1700多年。历史上,容县曾置管、路、县、郡、州。容城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到此做过容管经略使,宋朝名将李纲,一代文豪苏东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题诗铭志;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慕名专程来此考察风景名胜地——中国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峤山,并撰文赞赏不已。 历史名人 容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是杨贵妃的故乡,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涛(乾隆皇帝的老师)的故乡,民国时期有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5位省主席,黄绍竑等人还曾任民国民政部部长等要职,将级以上军官70多人,其他军政要员380多人。 容县还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不少侨胞在东南亚等国家经济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业历史 容县自晋朝开始建县,唐宋时是岭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辖十四州六十余县,成为桂东南政治、军事中心重镇,地方经济、文化相应地得到了长足发展。

容县在唐代已成为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陶瓷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

宋代,由于政局稳定和政府实行官办与民营的工商业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种鼎盛的经济决定了制瓷业的空前昌盛局面。

景德镇青白瓷业能传入广西,与宋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设在广州有很大关系。

瓷器是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政府对广州进出口贸易的重视和鼓励,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业户向南方转移,刺激了两广地区的瓷业生产。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容县(容管治所,亦称容州)吸纳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镇窑系等在内的人才,加上当地的制瓷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容县瓷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容县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唐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术,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容县博物馆的海水游鱼瓷器就是其中经典作品之一。

青白瓷葵瓣碟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宋代时容县不仅瓷窑规模日大,而且技艺日臻娴熟,质量更精益求精,工艺不断创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

英国著名陶瓷考古家罗斯玛朋•特科特和罗斯•克尔还专门发表论文,盛赞容县宋瓷的技术创新。

他们认为,在陶瓷烧制上,如此多样化的工艺创新,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应该在中国历史书上提及容县人制造瓷器的记录。容县博物馆现保存有这些世界上罕见的绿釉和红釉瓷片。

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铜绿釉,它一次高温烧成,釉色多数青翠碧绿,十分美观。由于受烧成温度的影响,有的青绿中闪黄,有的青中泛紫,有的变成咖啡色,更有少数器物由于还原焰的造化,烧成色彩斑斓的红釉,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城关窑址的窑场痕迹尚存的就有60余座,当地群众还传说有99座之多。如此众多的窑场和如此高质量的瓷器,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外地或国外,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

据专家介绍,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关窑瓷器。

而当时更多的城关窑瓷器,沿着绣江顺流而下经广州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说,宋代的外贸出口造就了容县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绍兴末年,容县地区出现了动乱,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据明永乐版《容县志》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容县城关窑不得不停烧而废弃了。 古窑遗风今犹在。 解放前,城关窑址由于离城较近,又是工厂的集中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进展中,古窑场几乎被破坏殆尽。尚可辨认的残存窑炉,已经少得可怜,尚存的也已是杂草丛生。直到容县解放十多年后,容县城关古窑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197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容县城关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500多件。在此前后,县文物部门对该址也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采集和收集标本3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容县城关窑址的神秘面纱,让世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由“瑶冰魄。”发布,不代表“写客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xieke.com/zonghe/7859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